close

《羋月傳》觀後感(六)讓楚威后告訴你:公主緣何得嫁趙王或秦王?

導語:羋姝是楚國的嫡公主,某年某月某日在楚國郢都大街上,無意中幾名越國人對她和羋月進行攻擊,後來巧遇了前來向楚王求親的秦王和樗里疾兩人。

眼下正在對兩位公主意圖動手殺害的越國人,不僅臉上刺青、穿著奇特、身藏武器,如羋月所言「充滿正義感的老伯」意外出手相助,而且讓青春少艾的羋姝獲救時立即迷上了一位外國「老伯」。

命名這個標題的時候,筆者曾經覺得,這個謎團可以讓楚國姑娘來給觀眾一個解答:為何她們想嫁好郎君?

或許一位姑娘如羋姝那樣,見一名「老伯」披頭散髮、一臉鬍芢、貌似年過四旬,但公主完全不在乎年齡和身分的可能差距,「老伯」只要武功高強、見義勇為,馬上就能使得公主們一見傾心。

「老伯」真的如此有魅力嗎?

或許秦王駟因為身為王者,擁有王霸之氣,縱然年紀稍長,尋常人見了他那份王者氣度與剽悍手段,都會心生好感。

身為公主,而且是楚國的嫡公主,青春貌美,風華正茂,平日見到許多王孫公子,例如景差、宋玉等英俊少年,卻沒有絲毫動心,面對秦王駟一個「老伯」就情難自禁,羋姝的情感反應不免使人覺得有些奇特。

這方面的原因,大致上可以觀察以下的分析:

一、春秋戰國時代的社會嫁娶風尚

在春秋戰國時代,各個諸侯國的嫡公主,通常要嫁給別國的君王或公子,而且公子還必然是其國有國君繼承權的嫡子為首選,所以嫡公主的婚姻,主要建立在其個人對於國際外交的影響層面上。

其餘可以參考的是當時的幾個社會風尚:

1.婚嫁的現實性與功利主義:對於貴族和王族而言,締結婚姻是政治的需求,所以主要視現實和功利的雙重取向為關鍵。

例如《左傳》記載,古代有許多婚姻造成了外交和內政上的變化,像是魯僖公之母成風,在僖公廿一年(公元前639年)有「須句子來奔,因成風也」(須句國的國君為子爵,來投奔魯國就是因為魯國國君之母是成風啊)且「成風為之言於公曰:『崇明祀,保小寡,周禮也。蠻夷猾夏,周禍也。若封須句,是崇皞,祭而修祀,紓禍也』」(魯僖公之母成風為了母國須句國存亡,告訴魯僖公說:「崇敬顯明的祭祀,保護小國的國君,這是《周禮》的重點啊!那些狡猾的蠻夷風俗,造成了周朝的災禍。倘若我們使得須句國得以復其封國,就是崇敬周人的理法,祭拜祀奉共同的祖先,這就能使得周朝的災禍得以紓解了!」),所以隔年的僖公廿二年,魯國「發邾,取須句,反其君焉」(魯國在須句國滅國之後,須句國軍投奔魯國,藉助於魯僖公和魯僖公之母成風的力量,出兵伐邾,奪回須句國,並且使得須句國君回去恢復他的封國)。

又好比干預內政外交方面,魯僖公卅三年,稱霸的晉文公死了,秦國和晉國發生郩之戰,秦國三名將領孟明視、西乞术、白乙丙被晉國俘虜,晉文公夫人懷嬴派人請晉侯釋放三名秦將,就是實際運用婚姻改變軍事與外交結果的另一個範例。

2.生育兒女的現實性與功利主義:秦昭襄王時期,有秦簡《日書》,反映秦人不願娶貧家女子為妻,希望女兒嫁入官家或者富貴人家;《生篇》記載「凡生子北首西向,必為上卿,女子為邦君妻」(只要孩子生下來的時候頭在北邊面向西方,男的日後一定能成為上卿這樣的大官,女的日後會嫁給一國之君),就表示先秦時代擇偶的重要標準,在於每個人都希望自家能出一個當官(上卿)的孩子,而女兒也要嫁給一國之君為妻,所以生小孩的時候要按照民俗信仰來挑生產的方位。

3.上層階層「一夫多妻」制,須為嫡妻方能保住妻與子女的地位:先秦時期,一夫一妻、妻從夫居的婚姻形式雖然固定,但是貴族除了一名嫡妻之外,還有其他名目的庶妻、侍妾等,如《禮記.曲禮下》有言諸侯的妻妾「有夫人,有世婦,有妻,有妾」,而《戰國策》記載,秦國華陽大夫的弟弟陽泉君「美人充後庭」、魏國孟嘗君有「後宮十妃」、「齊王夫人(嫡妻)死,有七孺子(七個庶妻)皆近」(齊宣王的嫡妻去世了,他的七名庶妻都試圖親近齊宣王)。

此處稱謂,可參考衛國的大公主嫁給齊桓公,稱為「齊子」,是六位齊桓公的如夫人(妾)之一,因諸妾中有兩個衛國的公主,因為女子嫁人稱呼要合乎禮,也必須能夠辨別身分,故而姬姓衛氏的兩名公主,只有地位較高的大公主為庶妻「齊子」,地位較低的則稱為「衛姬」。

4.就算是平民也以能擁有一名以上的妻妾為榮:如《戰國策.燕策一》:「匹夫徒步之士,不制於妻妾」(就算是普通平民沒有車馬的人,也不該受制於自己的妻妾)。

綜合上述結論:在封建時代,沒有女子想當妾,只要是身分尊貴的公主,多半能夠成為嫡妻,除了嫁得好,還得以保證自己的子女享有同等或更高的尊榮。

換言之,平民階層的男女,也得以因為《周禮》規範而不免得為自己打算:男人可以有一名以上的妻子,女人則必須要想盡辦法當嫡妻,不然生下的孩子就是庶子女,可能會導致一輩子都屈居嫡子女之下,而難以翻身。

二、楚威后對嫡公主羋姝的影響

1.獨生女兼具嫡女:在電視劇《羋月傳》裡面,羋姝是楚威后唯一的女兒,而且是嫡公主,貌似還是楚威王唯一的嫡女,這也使得楚威后特別疼愛羋姝。

2.楚國是大國,公主是促進外交戰略合作的政治聯姻工具:當楚國在楚威王時期得以擴展國土至最廣的時候,楚威后的策略就是進行政治聯姻,由於長江中下游已經被楚國基本控制住,越國有庶妻「越美人」聯姻楚國,那麼已屆婚齡的羋姝,就是另外一個聯姻的重要工具,楚威后必須想方設法找到最好的親家,使得楚國得以進入中原諸侯的勢力範圍。

3.中原諸國除了為了土地、越國問題而交惡的齊國,在楚威王時期已經與楚國聯姻外,其餘國家可能沒有政治聯姻,所以楚威后對於各國使者到楚國求親,特別挑中了趙國,希望羋姝嫁給鰥夫趙侯。

4.電視劇《羋月傳》沒有說明是否其餘中原諸侯國有與楚國進行其他性質的政治聯姻,但後來魏國餽贈庶妻「魏美人」聯姻楚國,楚懷王熊槐認為魏國美人有「閉月羞花」之貌,其背後也說明了魏惠王魏罃送美女給楚國的結盟心思。

5.楚國不屬於中原諸侯國,西周初年受封子爵,楚武王熊通自立為王,不聽周天子號令,本身血緣與周王室同樣說不上什麼關係,和中原諸國的交流也並非十分友好,只因楚威王時期楚國強盛,因此中原各國希望能夠積極結盟,以便於合縱各諸侯國來對付強大起來的秦國。

綜合以上幾點,楚威王以迄楚懷王時期,楚國對外的政治聯姻,採取的策略是對外合縱性質的聯姻,中原諸國去除了魏、齊兩國,其餘還有韓、趙、燕等國家,而楚威后有相對的嫁女條件,在楚懷王時期做主想讓羋姝嫁去趙國,主要就是想幫助楚懷王熊槐進行政治、軍事、外交方面與中原諸侯國合作來牽制秦國。

、楚威后到底是來自於哪個國家的嫡公主?導致楚威后想要進行的嫡女婚姻,而其最後勉為其難讓羋姝出嫁秦國的主因為何?

可能是故國情深,想要親上加親。

如果要探討這個主題,可以思考上述第二條第三款,楚國與齊國聯姻,主要是為了政治和外交目的。

政治是現實的,外交是看長遠的,當楚國和齊國發生利益相對的戰爭,過去聯姻的合作就暫時被迫結束。

於是,齊國公主嫁給楚威王,雖是寵妃也得投河自盡。

這方面我們可以思考「羋茵」這個角色。

羋茵的母親是齊國公主,其母雖是楚威王寵妃,卻由於楚威王對戰齊國,母國兵敗使得這位齊國公主必須自殺來對齊國盡忠並謝罪,楚威后卻多次與玳瑁閒聊此事時語帶譏諷,可見楚威后不是齊國嫡公主。

既然楚威后不可能是齊國人,戰國七雄排除齊(羋茵之母為嫡公主,且齊國多次與楚國有戰爭)、秦(楚威后本不願女兒嫁到秦國)、魏(楚威王對魏惠王頗有不喜)等國,那就剩下韓、趙、燕三國。

燕國是北方貧弱小國,後來還有燕王禪讓王位於子之的內亂,故而《羋月傳》多次以「薊城(燕國都城)冷得連鼻子都凍掉了」的多方對白,娓娓敍說羋月母子遠行至燕國的無奈與嚴酷處境。

至於韓國,《羋月傳》沒有多加描述,日後可以稍微探討一二。

楚威王對於楚國的疆域開拓,或者對外戰爭的方針,表現在楚威后對於楚威王後宮的控制上,楚威后態度橫霸,不可能來自於國力比齊國弱的國家,要說韓國也不是很強,燕國與齊國勢同水火、多次征戰,楚威后卻願意撫養羋茵這個齊國公主之女,還把她嫁給燕國國相郭隗,在燕國人可能不會樂見齊國勢力入主燕國的情況下,顯見楚威后對於羋茵的安排,具備一種「惡意」的設計和安排,這方面也可以另開一篇文章討論。

那麼,可以排除其餘的選項後,答案就非常明確了。

剩下的是趙國

對於一位嫡公主的命運,嫁給別國君王會是最好的選項,而楚威后多次想讓女兒羋姝嫁去趙國,顯見有極大的可能性,楚威后本身就是趙國公主。

按照我們上面討論所及,楚威后對於秦國不太喜愛,但對於趙國頗有欣賞,加之《戰國策》和《史記》均有趙國和楚國相善的情形,楚威后來自於趙國,大約是很有可能性的。

倘若楚威后的出身不是大國的嫡公主,面對楚威王後宮那許多的如夫人,就定然頗有忌憚,也不會特別敵視莒姬和向氏,罔顧還有其他妾室,如齊國和越國的寵妃們。

然,楚威后在嫡公主羋姝坦承自己對秦王駟有意思時,雖對秦國有些微詞,但最後仍應允將羋姝外嫁秦國,其原因呢?

a.縱然過夜那次拍攝得十分含蓄,但羋姝顯然已被秦王駟「生米煮成熟飯」。

b.羋姝的巾帕落在秦王駟手中。

c.秦王駟繡有其名的貼身方巾在羋姝手中,且羋茵跑去向楚威后密報報信。

d.趙國使者多次看到羋月和羋姝出入秦王駟所居的驛館。

e.秦王駟和樗里疾語帶暗示,使得趙國使者對於楚國嫡公主的觀感頗有惡感。

而秦王駟在兩人相會時多番有趕緊「生米煮成熟飯」的舉措,就可以說明一二。

何以秦王駟急不可待,就是要加快速度「煮飯」呢?

原因不外有二:

① 趙國的趙侯雍,嫡妻剛剛往生,比起秦王駟更得羋姝之母楚威后的喜歡。

② 秦國的秦王駟,同樣是嫡妻過世,但秦國被中原諸侯視為蠻夷一樣的敵人,秦國的國力約與趙國相當,所以秦王駟自知自己不會是楚威后嫁女的首選。

然,問題又出來了:緣何秦王駟認為自己比不過趙侯雍?

1)以地位來說,王遠比侯的地位更高,楚威后若嫁了羋姝給趙侯雍,羋姝的嫡妻地位稱為「趙侯夫人」,似乎不比「秦王后」來得體面啊!

2)趙國國力轉強,答案很明顯,當時趙侯不願意稱「王」,實際上國力已經可以稱「王」,但趙侯寧可保持自己的爵位而不稱「王」,除了表面是遵服周天子,事實上比較務實,也不願意惹怒其餘稱王的國家,如楚王、魏王、齊王等,「伏低做小」的態度,卻舉國力來準備騎兵的訓練,主要是想要在魏國失去霸權之後趁勢而起,此節可以參照戰國歷史之中趙武靈王「胡服騎射」(穿著打扮如胡人一般操練趙國騎兵)以訓練騎兵的過程。

3)楚威后本就屬意趙國,有其個人的喜惡因素,楚威后也大有可能來自於趙國。

4)秦國和趙國同姓氏,雖說楚威后不情願,後來仍勉強願意讓女兒嫁去秦國。

四、羋姝為何沒有看上楚國士子如黃歇、景差、宋玉等同齡美男子?

孔子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,就是「微管仲,吾其被髮左衽矣。」(沒有管仲的話,我們都要披散頭髮、衣服顛倒穿了啊!)

孔夫子是什麼意思呢?

華夏子民,必然在周朝遵循《周禮》的規定,即便是到了中原各國爭戰的春秋戰國時代,束髮右衽仍然是必須遵守的主要裝扮。

那麼,相對來說的「被髮左衽」,就是胡人夷狄那些外邦民族的常見模樣了。

對於中原諸國來說,「正統」的周王朝諸侯封國,按照西周初年周天子的冊封而定,「郩山以東」的「山東諸國」主要是周天子冊封的七十一個大小封國,而其他地帶的國家,則與周王朝血緣關係薄弱,或被視為蠻夷戎狄的混居國家,或地位比較低,或非周王室嫡親姻親,如秦國和楚國,本來在西周王朝數百年間,就已經為諸侯國所排除在外。

到了春秋戰國時期,實力強弱成為一個國家能否揚眉吐氣的主要依歸,而非血緣。 楚國正是一個代表性國家。

楚國的先祖是黃帝系統出來的,但並非是周王室的姻親或主要封國,由於歷代楚國國君的努力和強盛,使得楚武王熊通不過是一名小小子爵,和筆者祖先羅國國君一樣是小小的子爵,卻能夠以軍事手段併滅長江中游的許多小國與南蠻諸國,到了楚威王時期,長江下游的吳地被取得,越國四分五裂且政軍雙方面基本受到楚國宰制。

這樣的楚國,人人想巴結,也是各國積極外交而不希望與之為敵的強國。

如此一來,奮發圖強的秦國想與楚國聯姻,秦王駟的意圖就很明白了。

秦國的「連橫」策略來破壞山東五國要一同「合縱」滅秦或分秦的圖謀,也按照秦王駟的連姻謀算被破壞。

電視劇中,中年的秦王駟穿著普通,和樗里疾行走於楚國郢都大街上,也並沒有被周遭的民眾看破手腳,或認為這位「老伯」出身不凡。

秦王「老伯」披頭散髮、一臉鬍芢、年過四旬,縱然穿著右衽的衣裳,卻仍可看得出來:這裝束渾似蠻夷,卻又有點混搭,或許不是《羋月傳》編導的歷史認知錯誤,而是有意表現秦國有戎狄風味的顯示。

秦國地處周王朝的西陲,四邊有許多戎族蠻夷圍繞,與周遭西戎部落混居通婚也是理所當然,因此上朝後的秦王駟裝束完整,除少數披髮段落外,在楚國時裝扮凌亂些也能夠理解。

楚國本就不是中原諸侯,出身在周王朝不高,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服飾裝扮,《楚辭》雖有別於《詩經》,但仍能看出楚國希望發展出獨特但又不落俗套的精深文化,不願被中原諸侯國目為沒有學術發展的蠻夷。

對比楚國那些出場詩文競技的少年男子,人人束髮、斜髻、服飾嚴謹,講話句句「詩三百」,公主羋姝聞觀之間,有可能早就看膩那些文質彬彬的士子了。

以年齡來說,電視劇《羋月傳》中的楚國士子如黃歇、景差、宋玉等同齡美男子,照理來說對於羋姝很是相當,若能為侶,可說是「郎才女貌」。

換言之,對照楚國那些地位身分比自己低的美少年,絕無可能讓嫡公主下嫁,這也是羋姝不屑一顧的原因。

青春年華的嫡公主羋姝久處深閨,必然少不了些許對於情愛和傳奇俠客之類的浪漫遐想,這位「老伯」英雄救美之舉,可能誤打誤撞正巧上了美少女的心尖尖。

「老伯」滿身市井氣息,甫出手便驚心動魄,心理學上有一種解說:患難之際相遇的男女,會由於情緒緊張而感情上比較脆弱,故而想讓心儀的女子喜歡自己,在咖啡廳聊天談心,不如搭雲霄飛車或看恐怖片來場不一樣的約會更有效果。 個人曾經居住在台北新店地區,那兒的碧潭吊橋臨潭而高高架設,據稱在橋上搖擺起來頗有刺激感,許多情侶常常來吊橋上晃晃走走,故而情愛更篤,或許是由於吊橋創造的驚恐感,使得女方會覺得自己一個人非常沒有安全感,因之對於身邊的男性友伴,會比較容易放下心防而靠得接近些,個人認為算是創造情愛穩固情境的主因之一。

此外,秦王駟勇武的外表,相當於自己父王楚威王的年齡,筆者覺得頗有「戀父情結」的暗示,嫡公主羋姝從小與楚威王熊商有些疏離,這方面也能夠參考一二。

故而「老伯」的優勢就出來了:

① 深諳少女心思。

② 手段果敢迅速。

③ 外交壓迫利誘。

④ 誆騙趙國使者。

五、羋姝、羋月兩人為何會偶然遇上秦王駟?

只要有注意觀察《羋月傳》的觀眾,必然會發現:當秦王駟注意到兩名少女的時候,第一眼看上的是羋月,這兩位養眼的楚國姑娘,樗里疾有好感的卻是羋姝。

對於秦王駟來說,教養良好、溫婉可人的美少女羋姝,或許後宮早就有類似的妻妾,要挑選一名王后人選,出身高貴雖然要緊,但比起養在深閨人不識的貌美公主,性格能夠膽大、勇敢、堅毅過人,羋月似乎更合乎他自己的需求。

秦王駟、樗里疾兩人身上配劍,鏡頭帶到羋姝、羋月姊妹兩人,秦王兄弟各自品評兩名少女外貌,說明兩人對於心中所喜愛的女子形象與個人的價值觀。

但越國人為何會突然攻擊羋姝姊妹?

我們可以回憶一二:楚威王時期,攻打越國,此事引發齊國不滿,因而楚、齊兩國發生戰爭,楚威王戰勝而歸來時,甚至在他楚國後宮的越美人都已經生下一名公主。

楚威王當政十一年,按照羋姝和羋月的年齡,電視劇沒有細說羋姝何時出生,但按照兩人幼年身高相差不多來觀察,至多羋姝比羋月年長一至兩歲。

羋姝應該年約十五至十六歲出嫁,那麼羋月在遇上秦王駟時大約十四歲至十五歲之間,小說中羋茵排行第七,羋姝排行第八,羋月排行第九,按照《羋月傳》翻拍為電視劇的設定,羋茵為壬午年出生,羋月為癸未年出生(十天干排行: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;古人為天干地支記年,此處幾名女子年齡,日後會另外開篇討論),那麼羋姝肯定在這兩年之間,也就是三姊妹的生辰各約差一歲左右,羋姝大約比羋茵小幾個月,或可能與羋月同年而兩人只差幾個月大。

羋姝與羋月從小感情不錯,兩人頭一回外出就遭遇攻擊,攻擊者是越國人,還準備了武器,似乎早就知曉兩名公主的身分。

最有趣的是,越人經過這麼多年之後,纔想來到楚國攻擊兩名小公主,合理嗎?

再者,越人發動攻擊,怎麼等待如此之久,卻在楚國都城穿著打扮一看就像是外族,還敢露出刺青面皮,改裝一下都省略了,卻大膽想要當街刺殺兩名楚國公主?

楚國郢都的令尹戍守國都,是否太過於輕率?

護衛是否也有些無能?

兩名公主遣開隨扈,自己跑去衣裳作坊私下行動,越人與秦王駟兄弟兩人忽然就出現,雙方還打鬥許久,楚懷王熊槐竟然沒有追究此事?

其次,這關頭又有趙國使者來楚國郢都求親,羋姝與羋月兩名公主多次外出,卻沒有侍女或者侍衛稟報,而讓公主們拋頭露面去與秦王駟私會,似有不妥。

我們可以設想:年約十五、六歲的公主,忽然間戀上了年齡最少一倍以上的秦王駟,主要是由越國人的刺殺活動所促成。

此事完全出乎羋姝的意料,她原本抱著一心一意學習、領悟秦國人情風貌的想法等待與自己身分相當的諸侯成婚,卻沒想到不久就迎來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,看上了一位外國中年男子。

羋姝與秦王駟的相識非常偶然,甚至可以說,偶然得有些刻意。

剛認識時,因為秦王駟的劍術很高超,一群偽裝成商販走卒的越國人,臉上刺青十分明顯,穿著打扮也太過於惹眼,越國人和秦王駟兄弟的武術交流,說來可能是公主們認為讓自己打鬥水準快速提高的好辦法,故而可以看到羋月拿起菜販的菜就隨手亂砸,或羋姝間或看待場內秦王駟與人鬥毆的崇拜目光。

後來,越國人回頭襲擊公主們,菜市場內一片狼藉,在羋姝驚慌失措時,她夢想中的俠客來救她了;越國人攻擊事件之後,羋姝與秦王駟縱然只見過幾次面,如此帶著俠義味道的救美之舉,或許使得羋姝又驚又讚嘆,好感瞬間爆發,然後一發不可收拾。

可以說,政治婚姻似乎是流行於戰國亂世的一種聯盟,獲知英雄救美的英雄是秦王,嫡公主的小心思,就是羋姝全然喜不自勝的模樣。

據個人觀察,嫡公主送去他國許配國君,要比國君親訪並求娶公主的模式更常見。 在戰國時代中,這樣的例子就不少。

對於羋姝而言,除了讓她讚賞的俠義行為,秦王駟的浪漫也別具一格。

將自己貼身的巾帕摸走,是留下日後求親的證據,而把男方的貼身繡名方巾送來,追求公主的套路幾乎跳脫那些永遠一成不變的中原諸侯國的方式:派諸侯國的使臣或說客前去求親,送一份地圖,或講述政治聯盟,講起來渾然是外交辭令,必然使得公主覺得索然無味。

秦王駟的求親方式則更浪漫:約公主去驛館私下見面,燈下摟抱、聊天,看燭光搖曳,再一起生米煮成熟飯。

羋熟了,心動了,情也熱了,就不得不嫁了。

趙國的國君不可能會使出這樣強烈具有目的性的手段,但未免前後連貫起來很是巧合連連。

說起秦王駟,千萬不能不談及這名男子的心思,無論是他對於後宮妻妾的態度,還是國政方面,倘若將刺殺事件和後面的一連串事情對照起來,所有的「巧合」貌似都是設計。 秦王駟讓趙國使臣看到自己與羋姝姊妹在一起,強調她已經心有所屬,還時常到訪驛館,主要在於讓趙國主動放棄求親。

秦王駟表達感情的方式也讓羋姝舒心,卻讓觀眾覺得這位行動派的國君急不可待:求親不需要在公共場所對他人表示女方和自己的關係,享受愛情的感受而縱情表達,同樣不需要進行推倒的實際作為。

相比之下,像暖水瓶一樣對羋姝噓寒問暖的過程,卻在兩人世界時,開水一下子就滾得冒出火花來了。

婚後呢?

秦王駟不好女色,後宮妻妾雖多,也能平等相待。

而且,秦王駟很少抱怨,多數事情放手讓羋姝處理,羋姝也能處理得十分穩妥。

我們還可以發現,像秦王駟那樣恪守國事為上的原則,讓他縱情一回很難,如他那樣內斂的中年男子,忽然到市場上見義勇為,卻沒有拔劍殺死襲擊公主們的幾名越國人,也算是一項重要指標。

為何秦王駟會出現在市場?

秦王兄弟忙著應對五國合縱,秦國有隨時被聯盟圍攻的危險可能性,哪有心思閒暇跑去市場,還能夠正巧撞上越國人臨時起意要對楚國公主們下手的場面?

筆者只能說:這一切都是秦王兄弟布的局,為的就是讓羋姝陷入彀中,破壞山東諸國與楚國的「合縱聯盟」,且秦國後宮缺乏一名主母來牽制魏夫人,只是剛好而已。

秦王駟發乎衝動的舉措少,這一點對觀察越國人襲擊事件極為重要。

在楚國,越國人沒有顧忌自己的顯眼裝束,這般一臉刺青的奇特長相混跡於楚國都城,就算逃走了,又怎麼會很難逮捕歸案呢?

此外,秦王駟對陌生美少女的奉獻精神和注重後續約會,讓人感觸頗深。

縱然市場是龍蛇雜處的地方,但是一群披頭散髮、面有刺青、穿著奇特的外國人出沒,還能差點傷到微服出遊的楚國公主們,這種「巧合」終歸要啟人疑竇的。

換句話說,英雄救美的戲碼,秦王駟設計的守株待兔痕跡,真的在細節上過於斧鑿。

六、原著和編導對於《詩經.靜女》的設計橋段與相關寓意

在《詩經》裡面,有一篇名為《靜女》,描寫男女私底下約會見面,年輕情侶本來約在城牆角,男方如約定時間抵達,卻步見女方按時出現,心急火燎的男子抓頭搔耳,直擔心不見蹤影的女孩變心了,正當男子焦急萬分的當兒,美麗的少女從躲藏的地方出現,原來是有意逗弄他;女孩送男子禮物以表歉意,男的連聲稱讚禮物如少女那般好看動人,更感謝她的情意,而覺得此禮無比可愛珍貴,如此一來,兩人的感情也就更進一步增溫了。

《靜女》全詩如下:

靜女其姝,  

   俟我于城隅,  

   愛而不見,  

   搔首躑躅。

(翻譯:文靜的女孩真美麗,約我等在城牆角,喜愛的她卻不見蹤影,我就開始煩躁得抓頭搔耳,胡亂徘徊。)  

   靜女其孌,   

   貽我彤管,  

   彤管有煒,  

   說懌美。

(翻譯:文靜的女孩真美好,送我這只紅排簫,排簫看來紅豔豔,就像她人一樣美。)  

   自牧歸荑,  

   洵美且異;  

   匪女之為美!  

   美人之貽!」

(翻譯:野外尋來的茅草針,白嫩美好又少見,絕非茅草針多好看,正因這是美人送給我的!)

只要細細回顧《羋月傳》,在驛館等待楚國嫡公主羋姝的秦王駟,那緊張憂慮的躊躇模樣,和《靜女》第一段相映成趣。

《詩經》裡面這位文靜的美麗女孩,送男方兩樣禮物做為賠禮,但電視劇《羋月傳》中的秦王駟,貌似並沒有得到如此的禮物,實際上卻真的得到了兩件:

1.吹著彤管的羋月:對應《靜女》,等待羋姝的秦王駟,最後也得到了聯姻贈品的媵女--陪嫁的羋月。

2.羋姝的終生大事:靜女其姝,「姝」是美麗的意思,美麗的少女羋姝寡言溫婉,「柔荑」是形容女子美麗柔軟的白嫩手指,對應《羋月傳》的情節,很委婉地表現在秦王駟牽起羋姝的手進入內室的場面。

個人認為,羋姝與秦王駟相識傾心的時間不長,因此她對自己戀愛和婚姻的看法未必準確公正,反而楚威后從一開頭就知曉秦王駟的意圖,卻選擇順水推舟。

不喜歡秦王駟也罷,羋茵揭破羋姝私底下和秦王駟有往來也罷,楚威后很明白:羋姝已經沒辦法嫁給趙侯雍了,縱使春秋戰國時代對於女性貞操沒有太多規範,但秦王駟故意把繡有其名的方巾輾轉送到宮內,使得楚威后徹底沒有退路,因為這表示羋姝失了貞潔,算是落了把柄在秦王駟手中。

羋姝還能嫁給趙侯雍嗎?

不能。

無論是哪個時代,女人的身體給了誰,通常是因為把心給了對方。

秦王駟可以不注意外表和年齡差距,可以逾越男女交往的禮儀,這都不是重點,重點在於楚威后覽觀戰國大勢,無論是後來得以與秦國爭霸的趙國,還是秦國必然的崛起,她在嫁女時叮嚀羋姝的一番話,以及許多的安排,都是想要保護女兒,當然秦王駟的泡妞技術忒高,使得楚威后不免騎虎難下。

但楚威后也強調,她對秦楚聯姻抱有希望的原因,是她認為愛上秦王駟的羋姝多半是由於懷抱認真深沉的感情,而不是其他外在因素,至於楚懷王熊槐設想的「強強合作」,只是其中一個因素罷了。

既然女兒真心喜歡,到了秦國還能當嫡妻,秦王駟與張儀等人更多方設法毀了「合縱政策」,那麼,楚威后緣何願意讓羋姝嫁到秦國,其間種種設想與說法,除了表現出一位母親憂心忡忡的感受,更多的則是對戰國態勢的些許無奈。